善意的设计丨从垃圾场到客厅,共享单车未来的命运谁说了算?
咦, ofo小黄车又没有了?
下地铁后,选摩拜单车还是小蓝车?
共享单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变化,让“单车出行”一度成为我们上下班的重要交通工具。据2018年12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全国每天共享单车使用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部分的交通问题。但随着租赁市场的发展,资本不断的调整介入,它毫无节制的扩张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也成为社会中一个触目惊心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共享单车的命运将如何发展?
翁昕煜第一次使用共享单车是2017年在深圳,当时共享单车市场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在全城拥堵时也能自由穿行街道的好伙伴,共享单车带给他的第一感受是“方便好玩”。
后来,他在新闻上看到了堆积成山被丢弃的共享单车,杂乱的组合就像一个“坟场”,但这一切还只停留在一件新闻事件本身。
直到2018年年底,翁昕煜回国期间,在798地区第一次看到了被共享单车占领的街道:马路两边放满了自行车,占据了道路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间留出很窄的行车道,单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让大量单车过早的“退役”,造成道路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当时,翁昕煜就有了“一定要做点项目批判这个现象”的想法。在他看来:“产品可以是私有的,但资源是共有的,滥用资源最终损害的是人类这个共同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告诫人们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它最终要去哪里。
从垃圾场到客厅,共享单车神奇变身
翁昕煜前期针对各类车型进行了大量的设计方案测试,后来获得了摩拜单车的支持,目前共享单车再利用项目的部件来源于摩拜早期单车型号。
改造现场
躺椅雏形
共享单车再利用项目目前由躺椅、立灯、茶几、烛台几件家具组成。设计期间经过不断的角度调试,发现车架的弧线是符合人体工学的,于是便将它融入到了休闲躺椅的靠背部分;立灯的光源支撑部件来源于单车轮胎的固定件—前叉;茶几的腿来自于四根单车把横(把横:每台单车的龙头,也被称为车把);前叉内部纵横交错的加固肋在增加了PC材料后变成了分工明确的桌面收纳器;烛台是前叉改造而来的。
由摩拜单车改造而成的躺椅:主要部件“车架”
由摩拜单车改造而成的立灯
主要部件“单车轮胎的固定件—前叉”
由摩拜单车改造而成的茶几:主要部件“车把”
由摩拜单车改造而成的烛台:主要部件“前叉”
翁昕煜坚持采用单车部件本身的特性和美感来设计家具,而不是刻意的改造它,并反复测量、触摸和用身体感受每个部件的外形。这套家具实用美观,用简易的方式和通用配件,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实现大量再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功能实用至上之外,这套家具的外形也得到了保证,简约美观获得了一致认可。
废弃单车改造引发“资源再利用”话题
其实,被成功再利用的摩拜单车已成为一套成熟的家具了,2019年米兰设计展期间,整套改造家具在翻斗车上以“游击展”的方式出现在了米兰街头,昔日的Mobike以另一种方式游走于街道,一贯倾倒垃圾的翻斗车成为街头的“小客厅”。给米兰人民带来了有趣又有料的惊喜,这一切看起来极富戏剧性,也提醒着人们对“资源再利用”的思考。
2019年米兰设计展现场
这套改造家具也将于9月份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在 751 D·park 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展出,与米兰展不同,这一次是放置在一个玻璃橱窗中,周围是一些废弃单车,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设计中国北京期间,共享单车再利用的家具将在论坛上出现,作为讲者的座椅和装饰。回到共享单车问题的起始地,和最直接的用户,最直接的目击者,一起探讨设计与环保相关问题。
即将在设计中国北京论坛展现的共享单车再利用家具
通过设计重新想象日常
在包豪斯求学期间,翁昕煜就养成了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设计问题,从社会现实出发做设计。所以,他在产品设计之余专注于做概念设计,希望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带来更多的思考,即“通过设计重新想象日常”。
他说:“设计师不能只是埋头做一些造型、服务设计,这些对我来说没有显得那么重要。我认为设计是一种很智慧的思考方式,要把它用在其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设计原本的作用可大可小,或者说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
共享单车改造项目目前还未实现真正的产品化,设计团队也正在极力想办法把它交到一个负责任的合作伙伴手中,从“每一件产品可以节省一半材料”的状况来看,未来大有可为。
在当代设计中注入更多中国智慧
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学习在海外的设计师,翁昕煜也会在作品中传达更多的中国智慧,他认为在当代设计中注入中国经典文化是其责任,中国文化的能量值得反复挖掘使用。
Hashtag Chair/井字椅
Hashtag Chair/井字椅,一款像拼图游戏的弯曲木胶座椅。椅子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槽口扦插在一起,形成一个“井”字的造型。它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的鲁班锁,这种构造既方便平板包装,又易于运输。
Bistro/户外坐凳
Bistro/户外坐凳,是一组受中国街边摊文化启发的户外坐具。坐在上面的姿势,像极了在中国常见的蹲在街边吃饭的场景。这个坐凳取材简易廉价,颜色亮丽迷人。
翁昕煜柏林工作室曾经发起并组织过一次周末活动,把工作室变成一家小的中餐馆,售卖一些中国的小吃,这把坐凳便发挥了大作用,大家可以坐在上面食用,随意而方便。
通过推测性设计向未来发问
在翁昕煜看来,设计不只是解决现实问题,设计还可以与未来紧密相关。正如“推测性设计”,通过设计的方法提问、假设,继而提前测试,即使某个技术没有来临,也可以通过设计让大家提前感受,来确定选择的方向。
Tangible Memory/诗意相框
翁昕煜“良药苦口”项目正是他了解到推测性设计之后的一次尝试,告别家具外观的再设计,赋予其更智能的可能性。Tangible Memory/诗意相框,源自对时间和记忆的理解。一旦你忘记了它,照片就会慢慢变得模糊,仿佛记忆在慢慢消散而去。当你再次触摸相片,它又会再次变得清晰,记忆重新在人们心中唤醒。这种交互实时提醒着你留意相片中的人和你们之间的故事。
Balance/平衡灯
Balance/平衡灯,是一盏为沉迷手机的人而设计的灯具,可实现对手机控的“反控制”。只有把手机放入灯杆尾端的槽里,重力把灯头翘起,灯泡才会自动点亮。Balance/平衡灯可以时时提醒我们放下手机,去感受生活、专心工作。
翁昕煜说:“设计是一个蛮理性的过程,引领人们思考,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只有赋予产品趣味性才能让受众很轻松地接受这份善意的提醒,这表现出设计师对人性的一丝理解与尊重。
当我们问道“在设计理想与现实中是怎样把握”时,翁昕煜告诉我们“其实把握起来特别累!”他更喜欢概念性的产品设计,虽然没办法被量产,但是可以作为作品存在。被大量生产出来的设计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外观造型的再造。在翁昕煜看来,“现在的商品太多了,这些设计更像是一种设计污染,消耗资源、消费社会的催化剂,我们更需要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有节制的设计。”
翁昕煜(Weng Xinyu),毕业于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 University Weimar)产品设计专业。在多个设计展览成功展出其毕业作品之后,翁昕煜于2015年与合伙人艺术家陶海悦共同组成YUUE设计工作室。翁昕煜的设计实践旨在探索作为造物主的人与其所造之物的关系。
善意的设计:其善意关键是来自于背后的设计师,一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如何使用已被定义。设计师要拥有善意,然后他会带着这个善意,设计出体现善意的产品。比如通过互动或者情感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善意。
——翁昕煜
鸣谢
YUUE 设计工作室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责编/ 阿爽
编辑/ 瑛子、周宸伊
实习编辑/ 贾增烨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陈彦翀 (广东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舒剑
首席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欢迎提供“善意的设计”案例
精彩回顾
9 善意的设计丨慢慢地打磨,像雕塑一样做好每一把椅子
8 善意的设计丨艺术家有一位展陈设计师好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5 善意的设计丨香港甦屋:有尊严的群租,在5.7㎡里寻找幸福感
3 善意的设计丨棒棒糖理想园:“来自海洋,去过火星”,现在是属于孩子们的城堡
2 善意的设计丨有了它,在南方的山村,老百姓也可以住上恒温恒湿的老宅了
1 善意的设计丨“最没有价值”的青田村如何C位出道?